各镇政府,冶金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双山香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属各单位(公司),各条线管理单位:
《张家港市科创孵化载体“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已经市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张家港市科创孵化载体“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张家港”建设,加快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等科创孵化载体,完善全市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着力营造创新创业服务环境,打造良好孵化生态系统,支撑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根据国家和省、市科创孵化载体管理备案相关规定,结合《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创新张家港”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等相关规划,制定《张家港市科创孵化载体“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背景情况
“十三五”以来,全国科创孵化载体保持较快增长,已经成为支撑“双创”的重要平台。截至2019年底,全国孵化器、众创空间的数量规模达到13206家,其中孵化器5206家、众创空间8000家,加速器700余家。从类型看,国家级孵化器1173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有2386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73家。从地域分布看,孵化器数量集中的省份主要在东部沿海经济地区如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孵化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促进就业、吸纳投资、改善地方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呈现出一些重要的发展趋。
1、多元化投入趋势
随着科创孵化载体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双创工作的深入开展,科创孵化载体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国有资本的投入之外,也吸引了大量民营资本、外国资本、专业投资机构等进入孵化行业,科创孵化载体投资建设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民营孵化器占全国孵化器比重已达到73.1%,成为孵化器行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充分体现出了孵化器的市场化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同时,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也带来了服务模式、运营模式的多样化,各类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孵化器在全国不断涌现,科创孵化载体所肩负的培育高科技初创企业、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社会使命,因投入主体的多元化,也呈现出更加开放的市场化发展趋势。
2、专业化发展趋势
在孵化器行业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和行业差异化竞争的共同作用下,专业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的数量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孵化器行业的平均速度。据江苏省2020年度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全省纳入统计的孵化器中专业孵化器占比已经超过20%。专业化的孵化服务,既体现在各类科创孵化载体日益将公共技术平台作为必备基础设施,也体现在各项孵化服务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下日趋专业化,实现对创业者和初创企业的精准和垂直孵化。
3、集聚发展趋势
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产城融合步伐加快,创业社区、集团发展、连锁经营等新组织模式出现逐渐实现了孵化器跨地区、跨行业发展,创业孵化正由“器”之形转向“业”之态。在孵化器数量多、分布密的地区,在地方政府和市场双重引导和推动下,科技企业孵化相关的各类服务机构集聚,资源要素不断汇聚,逐渐形成企业成长需要的生态环境,科创孵化综合体、创孵街区纷纷涌现,创业孵化体系呈现了集聚化发展趋势。比如,“十三五”期间,全省在大数据、物联网、石墨烯、智慧建筑等产业领域,共备案试点省级众创社区103家,其中47%建在省级以上高新区,入驻创业企业超4万家,集聚了全省近2/3的科技创业载体和1/7的高新技术企业,涵盖了省级以上小型微型企业示范基地8家,省级以上双创示范基地20家。载体集聚的规模效应明显,相对于单个载体,科创孵化综合体集聚区设施齐全、配套完善,在创新资源要素集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共享、创业和生活便利化、创业企业梯度培育方面优势明显,成为科创载体建设发展的重要趋势。
4、平台化发展趋势
创业孵化服务的平台化趋势日益明显。一是信息平台化。在政府部门引导和行业组织的努力下,双创行业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创业者、创业企业、科创孵化载体、服务机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全要素的信息不断聚集融合,资源供给方与资源需求方的信息正在实现平台化深度融合。创业企业可以很便利获得各类所需信息。二是资源平台化。科创孵化载体运营机构通过发挥“平台”功能,将各类要素资源、服务主体集聚到孵化空间,形成整合的服务产品为在孵企业服务,如猪八戒网、海尔海创汇、小米生态链等为代表的平台经济。三是服务平台化。投融资平台和公共技术平台的形成以及开放和创新创业资源共享,提高了资源平台利用效率,加速了服务平台化进程。例如人员交流培训、供应链对接、生产车间公用、实验室开放和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等。
二、我市发展现状和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国家和省、市政府和科技部门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部署,在优化建设布局、提升建设水平、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各类科创孵化载体已成为全市孕育和发展创业型经济的主要源头,吸引高层次人才、孵化高科技企业、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运营成效较为明显,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新动能作出积极贡献。
截至2019年底,全市科创孵化载体43家,孵化面积102.7万平方米。其中,众创空间29家,其中省级19家,国家级2家,孵化面积6.8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其中省级5家,国家级5家,孵化面积53.8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加速器4家,其中省级1家,孵化面积42.1万平方米。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对健全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在人才引育、企业培育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集聚了一批较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协同推进创业孵化和人才工作,通过不断优化创业服务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凭借良好的创业服务和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逐步成为“筑巢引凤”和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2019年,全市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共集聚各类科技人才6640人,其中市级以上领军人才29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7人)。
——孵育了一批成长性较好的科技型创业企业。科创孵化载体通过提供“一站式”的创业服务、专业化的支撑平台、全方位的资源对接,正逐步成为大众创业的首选地、企业成长的加速地。2019年,全市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拥有在孵企业537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2家;在孵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2209.2万元,平均每家研发费用支出60万元;在孵企业总收入22.39亿元;在孵企业当年申请知识产权1527件,拥有有效知识产权超2500件,其中发明专利近1000件;孵化器当年毕业企业6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1家,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企业34家,一大批高科技企业从孵化器中脱颖而出,发展成为行业佼佼者。
——构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各创业孵化机构探索“创业导师+辅导员+联络员”、“孵化+创投”等新型孵化模式,孵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19年,全市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拥有112人的孵化服务人员队伍、74人创业导师队伍,举办各类创业辅导和培训活动156场次;通过联合或自有资金建有天使投资种子基金,资金规模约1.3亿元。有38家在孵企业获得投融资4.3亿元,占在孵企业总数的7.1%;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资超过980万元,签约科技服务的中介机构71家,为在孵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技术研发、知识产权等服务。
(二)对标找差
尽管在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上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应当清楚认识到,科创孵化载体在产业承载、物理形态、功能布局、综合服务能力、专业孵化服务人员、运营模式、科教资源这七个方面与先进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建设质量亟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承载能力支撑不足
物理空间上,全市现有科创孵化载体面积102.7万平方米,目前使用率已达80%,可使用孵化面积不足;科技企业培育方面,培育数量与质量与周边县市存在一定差距,新兴产业承载支撑不足,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仅为工业园区的30%,科技企业加速器面积仅占工业园区的7%、高新区的31%,差距较为明显;总建设体量方面,在数量和面积上都与周边县市存在差距,目前已建的科技孵化载体(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面积为102.7万平方米,工业园区建设面积800万平方米,昆山市建成面积近280万平方米。我市在孵化空间领域还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需要继续加大科创孵化载体建设力度,优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的建设比例,促进创新型企业快速集聚,形成载体运营的良性循环。
2、物理空间“小而散”
我市为率先在全省实现建制镇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全覆盖的县(市),在科技人才工作初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科创工作对资源要素“高度集聚”的要求,“优势”反而成为了“劣势”。全市1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呈现“小而散”态势,分布在9个板块,除沙洲湖科创园规模体量较大外,其余孵化器规模体量均比较小,全市1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均建筑面积仅为5.4万平米。“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一家孵化面积超过50万㎡,累计入驻企业50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6家;深圳南山区备案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62家,孵化面积合计160万平方米,且近50%布局在该区科技园区域。
3、功能布局有待提升
各镇(区)所建科创孵化载体以单一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分开,尚未形成从苗圃到加速器的孵化链条,功能布局有待完善,尤其是配套设施方面。省内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工业园区都已经开始布局众创社区(集聚区、街区),常州市、扬州市等地开始布局科技创业综合体建设,南京金港科技创业园、常州三晶世界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苏州科技城生物医学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都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建立了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完善周边人才公寓、商业综合体等配套实施,构建完整的创业生态。全市的省级众创社区、省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仅有1个,低于江阴、昆山和吴江等地,全市孵化载体功能布局有待提升。
4、综合服务能力有待增强
科技创业载体服务模式单一、服务意识不强的现象较为突出,部分载体还停留在向入驻企业提供场地、物业等基本服务的初级阶段,人才招引、产品推广、技术对接、品牌打造等深层次服务还欠缺,营利模式不清晰,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吸引高素质运营管理人才获得持续性发展。2019年,全市省级以上孵化器总收入中房租物业收入占64%,综合服务收入占24%,投资性收入仅占2.5%;全市省级以上孵化器平均总收入为495万元,明显低于苏州市水平(1430万元),研发设计、创业辅导、实验测试、技术转移、投融资知识产权等专业化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5、专业孵化服务人员供给不足
截至2019年底,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各类科技创业载体数量达34家,运营管理服务人员超300人,但接受基础专业培训的孵化管理人员还不到50%。随着孵化器行业高速发展,高学历、高履历、高技能人才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大部分从业人员对孵化器的认识仍处于模糊阶段,导致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
6、运营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镇(区)调研情况看,部分国资孵化器运营管理机构专业人员配置不到位,对在孵企业的管理和服务缺位;部分民营孵化器运营管理机构运行经费严重依赖政府补贴,自我造血能力较差;还有些运营机构片面追求租金收入,引进的企业和项目不符合全市产业导向,对整个载体的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孵化+投资”模式中偏重项目招引环节,轻服务,离“通过分享在孵企业成长收益而实现增值”的模式还有较远的路,比如:部分孵化器运营机构为设立自有种子(孵化)资金,仅仅是与社会化风投机构签订投资协议,但实际投资项目很少,在孵企业的融资问题尚且得不到有效解决,更不用说从股权投资中获得收益。
7、科教资源基础还相对薄弱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各类科创孵化载体技术和项目主要来源,也是人才项目的主要支撑力量。目前全市仅有3所高校,与部分科研院所搭建的合作平台还未充分发挥作用,技术源头支撑能力不强。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聚集了牛津、哈佛、中科大等32所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借助高校的“技术外溢”,园区不断加快培育原创性科研成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昆山市拥有昆山杜克大学、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7所,凭借开放优势,已经集聚了国内外优势科教资源。苏州高新区以太湖科学城建设为契机,在院地、校地合作方面强势发力,目前集聚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985”“211”一流大学5所合作校区。太仓市积极推动科教新城建设,共建西北工业大学苏州校区、西交利物浦、北京工业大学7所合作校区。与苏州市内兄弟板块相比,我市科教资源基础还相对薄弱,集聚高层次人才氛围较弱。
(三)优势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
已经开通的沪苏通铁路和不久将开通的通苏嘉甬、南沿江两条铁路的开通运行,“三铁交汇”的张家港将迎来“港铁联动”“双轮驱动”的全新发展格局,形成面积约44平方公里的高铁新城。三条铁路开通后,张家港至上海仅需约25分钟、至苏州约20分、至南京约40分钟、至南通约10分钟,张家港将成为承南启北、贯通东西的重要枢纽城市,从“手无寸铁”到“三铁交汇”,从铁路“盲点”跃升为交通“节点”,深度融入上海“半小时通勤圈”、长三角一小时都市圈,构筑优越的区位优势。
2、产业基础较好
近年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强冶金新材料、智能装备、化工新材料、高端纺织4条特色优势产业链,加快培育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先进特色半导体4条新兴领域产业链,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2019年,4条特色优势产业链实现产值4053亿元,其中冶金行业产值2037亿元、化工行业产值702亿元、智能装备行业产值703亿元、纺织产业产值611亿元;4条新兴领域产业链实现产值747亿元,其中新能源行业产值320亿元、数字经济行业产值352亿元、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行业产值30亿元、先进特色半导体行业产值45亿元。
3、创新成效显著
连续七届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入围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4名,作为全省两个县域之一,列入科技部、财政部“百城百园行动计划”。“创新张家港”建设全面启动,与江苏省科技厅建立“厅市会商”工作机制,企业创新积分制经验被科技部、省科技厅肯定推广。
三、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提出“努力打造苏南地区最高水平的科创载体”的要求,把科创孵化载体建设作为全市奠定科技资源集聚、领军人才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构建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的重点工程,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的亮点工程。坚持“产业孵化、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多元投入、市域一体化、硬件建设与服务提升结合”原则,将科创孵化载体建设和发展为科技型企业主阵地、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区、新兴产业发源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地。以专业化推进和平台化发展两大路径,加快形成类型多元、服务高效、资源共享、机制灵活、区域协同、氛围浓厚的全新格局和发展态势,推动载体面积和孵化成效双突破,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县(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产业孵化的原则
突出科创孵化载体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孵化功能,对现有特色产业的强链、补链功能。紧紧围绕全市“4+4”产业链,特别是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先进特色半导体等产业,建设一批专业化的科创孵化载体。通过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配套产业投资基金以及专业化产业招引、运营团队,形成“一载体、一平台、一基金、一队伍”的发展格局。重点鼓励保税区、经开区、冶金园、高新区依托研发机构集聚区、沙洲湖科创园、医疗器械培育集聚区、科创未来社区探索成立专业化国资平台,改变以往行政人员兼职的现状,打造懂产业、善服务的全职运营团队。
2、分类指导的原则
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以高新区、经开区、保税区为主,其他板块以新建科技企业加速器为主。其中,保税区要围绕先进化工材料、生物医药打造专业化的科创孵化载体和研发机构集聚区;经开区要加快“南横套科创走廊”推进,完善沙洲湖科创园、纳米产业园等创新生态配套,放大“生产+生活+生态”效应;冶金园要围绕医疗器械打造专业化的科创载体;高新区要发挥“高新区+高铁新城”的叠加优势,规划建设功能配套完善、建筑形态优美、生态环境宜人的“百万方级”综合型科创孵化载体,努力实现苏南地区最高水平;凤凰、乐余、南丰、大新要依托现有创新型产业,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农业示范园区要围绕生态农业打造专业化的科创孵化载体。
3、突出重点的原则
紧紧抓住当前高新区规划建设的契机,按照“苏南最高水平科创载体”目标,推进建设“百万方级”综合型科创载体,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占总面积的50%。正在规划的科创未来社区建议载体建设与人才公寓、商业配套同步推进,总面积不低于60万平方米,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不低于40万平方米。
4、多元投入的原则
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建设科创孵化载体,重点鼓励高水平科创孵化载体运营方以“重资产合作模式”来我市建设科创孵化载体。聚焦产城融合、专业服务、差异支持,按照“政府平台公司主导”“实体龙头企业主导”“科技地产商主导”“政企合作开发”四类模式给予科创载体差异化扶持,减轻政府资金投入压力。
5、市域一体化的原则
鼓励“研发机构创新+孵化载体转化”创新创业联动模式,构建“园区孵化+乡镇产业化”的市域一体化体系,促进科创孵化载体入孵项目按照“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实现链式流动。高新区科创孵化载体要高起点规划、一体化运营,成为今后全市创新资源的集聚区。支持其他区镇板块在高新区单独建设或委托高新区代建的模式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其他区镇板块将现有配套不完善、建设标准低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转型为科技企业加速器。
6、硬件建设与服务提升结合的原则
在完善载体空间、人才公寓、商业配套等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同步配置“创新服务链”。重点是配套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省双创”孵化实训基地,形成一批专业服务机构及人员,搭建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
(三)发展目标
围绕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完善多类型、多层次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汇聚市内外资源、融合各类孵化要素,以强化导师辅导与资本化服务促进高水平创业,以打造一支职业化孵化队伍提升服务能力、质量和效率,以孵化未来、成就梦想的孵化文化引领更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创业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大量涌现,催生新技术、新服务、新产品、新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大众创新创业的主阵地、创新模式的试验田、创业文化的引领者、新经济的动力源。“十四五”期间,全市围绕建设“苏南最高水平科创载体”,聚焦8大重点产业链,推进5大组团,新增建成260万平方米以上科创孵化载体,累计建成360万平方米以上科创孵化载体。
——载体建设呈现新格局。“十四五”期间,新增建成260万平方米以上科创孵化载体,2021-2023年新开工科创孵化载体面积260万平方米以上。到2025年底,全市新建成科创孵化载体面积260万平方米以上,累计科创孵化载体面积36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100万平方米以上。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超过60家,专业科创孵化载体超过40%。
——孵化绩效达到新水平。五年累计新增孵化科技创业企业达1000家,孵化毕业企业达300家;在孵企业R&D累计投入超过20亿,获得有效知识产权超过3000件,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万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上市和挂牌企业超过5家,科创载体在新动能培育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到“十四五”末,省级以上认定(备案)的科创孵化载体中,均有创业投资功能,其中30%以上自主设立投资基金,60%搭建或共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70%以上从业人员接受专业培训,80%形成创业导师辅导体系。科创孵化载体从业人员突破500人,孵化器合作中介服务机构超过100家。
——开放发展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期间,通过实体运营和柔性合作相结合,累计建成10个飞地科创孵化载体,打造飞地创新生态圈。
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拓展科创孵化载体空间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有效参与的科创载体建设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创孵化载体建设。通过新建、改(扩)建、回购等方式,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含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加速器、配套人才公寓和商业综合体等科创孵化载体建设,加快拓展科创孵化载体物理空间,打造“众创空间(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的孵化服务链条。到“十四五”期末,新增建成260万平方米以上科创孵化载体,累计建成360万平方米以上科创孵化载体,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100万平方米以上。
高新区要发挥“高新区+高铁新城”的叠加优势,规划建设功能配套完善、建筑形态优美、生态环境宜人的“百万方级”综合型科创孵化载体,努力实现苏南地区最高水平。科创未来社区载体建设与人才公寓、商业配套同步推进,总面积不低于60万平方米,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不低于40万平方米。经开区要加快“南横套科创走廊”推进,完善沙洲湖科创园的创新生态配套,放大“生产+生活+生态”效应,提升沙洲湖科创园人气和氛围,推动形成沙洲湖科创集聚区。保税区要围绕先进化工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并向科创孵化载体集聚。通过引进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张家港先进化工材料研发基地、霍尼韦尔高性能材料亚太区研发总部等研发机构,汇聚一批高层次研发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冶金园要围绕医疗器械产业,建设孵化器、加速器和检测平台,建成仪器器械培育集聚区。
保税区、经开区、冶金园、高新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提前优化配套设施规划,同步完善配套人才公寓和商业配套建设,以“打造现代商贸商务功能集聚、新旧动能转换的高品质核心功能区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居住区”为目标,打造有温度、有文化、有品位的人才配套设施,持续优化科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高端人才专注创业创新。
2、统筹布局科技企业加速器
各区镇板块要围绕各自产业链的发展,加快企业总部型、技术中试型、专业园等多种类型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其中,保税区重点围绕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冶金园重点围绕医疗器械产业,凤凰、乐余、南丰、大新要依托现有创新型产业,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到“十四五”末,累计建成科技企业加速器260万平方米以上。
3、靶向规划飞地和离岸科创孵化载体
加强创新创业的全球链接,支持孵化器“走出去”和“引进来”,通过参与和举办国际性的孵化器行业活动,促进全球创新创业要素的资源流动和跨国配置,进一步增强国内外孵化器间的交流合作,全面提升科创载体发展水平。鼓励科创载体开拓国际业务,设立海外孵化器,通过与国外高校、研究院所和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合作,对接海外创业团队、投资机构,优选高科技项目。吸引外国孵化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共建孵化平台,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创业孵化的先进理念与模式。引导各类型孵化器注重链接全球创业资源,广泛开展海外资本、高层次人才、技术项目、跨境孵化等国际化交流与合作,鼓励在孵企业参与国际孵化行业的各项活动和创业大赛。积极推动留学人员创业园升级发展,通过海创大赛等活动,搭建人才引进与借船出海的双向平台,推动形成海外人才协同创新创业网络。推动国内飞地科创载体建设,在已经建立与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地合作的基础上,推进凤凰板块的飞地模式和引进品牌运营的模式。到“十四五”末,新增飞地科创孵化载体10家。
(二)推进科创载体提档升级
4、提升现有载体运营成效
制定出台《张家港市科创孵化载体绩效考核办法》,引导科创孵化载体进一步完善独立运营主体,探索运营机制,在完善孵化器功能和强化服务方面实现明显提升,“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3家孵化器晋升国家级行列,5家晋升省级孵化器。强化孵化器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孵化链条的中坚作用,建立健全服务激励促进机制。
5、推动科技企业加速器发展
制定出台《张家港市科创孵化载体认定管理办法》,严格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标准,除了新建加速器外,对区镇建设的配套不完善、功能不齐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逐步转化为科技企业加速器。鼓励老旧厂房改造、政府回购社会闲置资源等方式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对现有工业集中区优化调整过程中,引导部分工业集中区转型为科技企业加速器。
6、完善孵化链条架构
围绕全市8大产业方向,促进全市科创资源整合,鼓励“研发机构创新+孵化载体转化”创新创业联动模式,构建“园区孵化+乡镇产业化”的市域一体化体系,促进科创孵化载体入孵项目按照“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实现链式流动。围绕重点产业方向,整合已有科创孵化载体,新建部分科创孵化载体,补齐链条环节,初步建成先进特色半导体行业、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行业两大链条,形成为产业培育输送优质毕业企业的孵化机制,并为其他六大行业链条的形成打好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三)完善公共技术平台支撑体系
7、整合现有新型研发机构资源
围绕我市“4+4”产业链发展需求,整合我市现有17家新型研发机构研发服务资源,聚焦研发方向,为科创孵化载体提供公共平台服务。鼓励科创孵化载体与新型研发机构抱团发展、深度合作,开创“研发机构创新+孵化载体转化”创新创业联动模式,共同推动先进产业化技术快速实现产业化,实现“技术到产品、产品到商品”转化。
8、推进专业研发平台建设
鼓励孵化器、加速器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建设公共技术平台,特别是专业孵化器要把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放在空间建设同等重要位置,载体建设过程中同步规划专业技术平台建设。依托我市龙头骨干企业新建专业研发平台,在服务企业自身研发需求的同时,兼顾同行业中小企业的研发需求,为孵化载体内的企业提供开放的研发资源共享平台。
9、加强与外部技术资源合作
聚焦我市重点产业方向,围绕科创孵化载体需求,与大院大所、专业研究机构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大仪网”等第三方专业平台,导入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研发服务资源,作为公共服务平台资源的补充,解决入驻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检验检测等技术需求。
(四)提升科创载体专业化水平
10、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按照“市域一体化”原则,推动科创孵化载体“选好产业赛道”,精准定位产业节点。聚焦我市产业基础、发展需要和前沿科技,在全市明确“4+4产业链”基础上,结合“区镇精细化引才产业节点”,聚焦1-2个产业方向,作为科创孵化载体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
加强建设专业化科创孵化载体,重点是围绕化合物半导体、氢能、先进化工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建设洁净间、中试基地等专业化、定制化孵化、加速空间。以市场化、专业化运营为目标,鼓励国资平台、专业民营机构运营科创孵化载体。发挥专业运营机构链接资源能力,助推孵化项目成长;发挥专业运营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覆盖面和质量;发挥专业运营机构资源整合能力,推动科创孵化载体发展壮大。
(五)加快孵化从业人员培育
12、壮大从业人员队伍
鼓励有技术、懂管理、善服务的人才投身孵化服务行业,以适应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的快速发展,快速集聚创业孵化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一支专注于孵化服务的高端服务人才队伍。积极支持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从业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服务队伍中具有创业、投融资、企业管理经验或经过创业服务相关培训的孵化专职管理人员的比例,形成稳定的人才队伍。
13、建立人才交流机制
通过多种形式引进和培养孵化器服务人才,为科创载体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深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大都市圈,以创业孵化人才交流培养为重点,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边学习边实践边成长,为全市孵化载体培养优秀专业人才,促进科创载体硬件设施和软实力同步提升。
14、发挥创业导师作用
建设和完善创业导师人才库,为创业企业提供精准化、高质量的创业服务。在孵化载体推行创业导师制度,聘请技术专家、企业家、管理专家、投资专家等担任创业导师,在技术、管理、市场、融资等方面,帮助企业弥补短板,促进创业企业健康成长。建立导师工作机制,创业导师要保证最低工作时间,组织人员担任导师联络员,实现工作常态化。
(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15、设立创投引导资金
健全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金融支撑创新的体系,设立天使投资基金,用于支持培育科技初创企业;设立成长型投资基金,用于支持培育初具规模较有潜力的科技型企业。以此为带动,引导社会资金在全市共同组建创业孵化投资基金,搭建面向创业企业的投融资平台。鼓励各类基金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孵化载体内的创业项目,丰富“孵化+创投”模式,扶持在孵创业项目成长。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等实现投贷联动。
16、强化投融资服务
引导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的机构自愿组成同业联盟,加强投融资机构之间的合作,共享收益,分担风险,增强金融服务力度,建立起符合科技创新规律,适应企业种子期、起步期、扩张期和稳定发展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引进资金和企业、促成投资合作,促进全市创业投资服务高水平发展。擦亮融资品牌活动,通过持续性举办“创业沙洲”投融资对接会,实现优质企业与优质资本的“双优质”精准对接。
(七)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17、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建立中介服务联盟,通过引进和集聚科技咨询机构、大型仪器协作网络、技术交易平台等中介服务机构,优化创新创业营商环境,通过中介服务资源的有效集成,帮助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方便快捷获取所需服务资源,提高创业服务资源利用效率。发挥科技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的优势,鼓励孵化载体承担国际孵化功能,吸引国外创新创业人才、海外优秀项目落地。
18、树立科创服务品牌
创建1+4+N品牌活动。举办品牌系列活动,带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形成由每年1次重大活动,每季1次合作交流主题活动,以及每年若干次小型多样化洽谈引进活动组成的1+4+N的品牌系列活动。活动类别涵盖创业故事分析、创业成就表彰、优秀载体评选、创业大赛等方面,并积极主动承办上级的各项创新创业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科创孵化载体建设工程纳入市委创新委、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产业链“链长制”年度重点工作,建立市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各区镇板块要成立由一把手领导牵头,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班子,并在土地、资金和人员配备等方面优先保障。
(二)加强督查考核
科创孵化载体建设工程纳入区镇绩效千分考核,定期开展绩效进度考核和评估。出台科创孵化载体绩效评估政策,对工作成效显著的载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各区镇板块要倒排时序,分别排出开工、交付使用等关键时间节点,由市委创新委办公室建立月报、季报制度,定期更新科创孵化载体推进地图,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三)加强政策保障
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将载体政策纳入人才政策体系。市科技局牵头出台科创孵化载体认定管理办法与专项扶持政策,从载体建设、专业化运营、绩效评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市行政审批局牵头会同资规局、住建局等相关部门,在落实工程建设项目“653”审批制度的前提下,建立审批绿色通道,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资规局要加快推进科创产业用地(M0)政策的落实,增加土地要素的供给。
(四)加强服务保障
市财政局、金融工作服务中心、产业资本中心要加强金融要素供给,适时成立专门的创业孵化投资基金。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科技局、人社局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推进大院大所合作。市司法局、市场监管局、税务局要加强法律、知识产权的服务,落实各类税收优惠政策。